我的孩子會「網路成癮」嗎?—談如何與孩子設立規則
在手機上常會有記錄「使用螢幕時間」的功能或APP,它是用來提醒我們注意眼睛使用的健康程度。我們都知道,長期使用手機除了影響視力外,孩子太早接觸手機也有可能會影響到其注意力跟認知發展,我相信這是所有家長在給孩子使用手機前,會顧慮到的事情。
「網路成癮」也是普遍家長會擔心的。但『成癮』這件事真的有這麼容易嗎?講到『成癮』需要提到兩個名詞,一個是「耐受性(Tolerance)」另一個是「戒斷症狀(Withdrawal Symptoms)」。這些是普遍我們在看孩子是否有成癮性的重要指標。
- 耐受性:指個體對於某些物質(毒品、網路)所激起的反應會因長時間使用而逐漸降低。舉例來說,如果本來打1小時電動會讓孩子感到愉悅,但隨著時間久了,打1個小時的愉悅感受會漸漸不足,會更傾向花更多時間在打電動上。
- 戒斷症狀:指個體對某些物質(毒品、網路)產生依賴,若不使用其物質會產生許多身心反應,包括易怒、沒耐性、注意力不集中、緊張、焦慮、躁動等。
成癮的成因通常蠻複雜的,不只是對於網路的依賴,其實內心肯定有許多的匱乏存在(可能是低自尊或低價值感),因此並不是發現孩子有上述幾項特徵,就認定他是網路成癮,還是需經專業醫師評估的協助,才是有效的介入方法。
回到最重要的親子教養當中,我們可以試圖回想一下「第一次把手機給孩子,是怎麼發生的?」手機或平板都會是現代爸媽高效率的育兒神器,哭鬧的孩子只要拿出他們,孩子就可以乖乖就範,我們也可以再旁邊好好地休息。
但我們總是需要在安撫孩子與讓孩子成癮間抉擇,在兩者之間讓網路造成孩子的傷害能夠降到最低。「有限度且循序漸進的討論開放手機使用」是重要的,有限度而非都不管,是讓孩子學習自我管理,成為自律的孩子;循序漸進是讓孩子在不同年紀能有合宜的使用時間(因為有些年紀真的需要使用的時間比較長,而非只是在做休閒活動);討論是最重要且最容易忽視的,透過討論讓孩子理解家長的想法,相互交流彼此的意見,在討論的過程中也可以讓孩子去反思自己為何需要使用手機,幫助孩子認知的發展與溝通的能力,此外,透過討論出來的結果孩子也會比較願意接受與配合。
最後,講講標題在談的「規矩」這件事。規矩是拿來遵守而不是打破的,因此好好的思索與計畫規矩該如何建立是很重要的。以下給我家長們一些對於使用手機規矩的建議。
- 事先規範:事先與孩子討論使用的時間、地點及內容,就是「什麼時候可以用?可以用多久?」、「在哪裡可以用?」、「可以用什麼及怎麼用?」,這些討論越細節、具體會讓孩子更容易遵守。告訴孩子「在我們吃完飯後你可以在客廳使用手機15分鐘(並指著時鐘說長針指到幾)」會比「等等你可以玩一下手機」還要更為適切。
- 嚴守界線:在與孩子討論完後,肯定會有孩子在耍脾氣要求現在就要手機的狀況發生。請記得要嚴守規矩的界線,因為只要孩子發現能有漏洞鑽,我們就會增強「耍脾氣」的機率,孩子就會慢慢學會只要我盧的夠久,爸媽就會給我玩。你可以溫和且堅定的告訴孩子:「我知道你現在很想玩,但這與我們之前討論的規則不一樣,我會在這裡等你到心情平靜。」這個等待特為重要,是一種接納與界線的展現,是表達一種「我知道你不舒服,但我更重視我們先前討論的內容」的態度,這些態度的展現會慢慢增強下一次重新討論的積極與投入程度,讓孩子更願意使用溝通而非情緒的方式得到他所想要的東西。
- 預告說明:在所有的規則執行前,都先預告孩子讓他有心理準備。例如在剩10分鐘前提醒他還剩的時間,請他做好結束的準備。有時孩子會太過專注在手機上的內容,而忽視時間架構,最後因而產生情緒。
- 彈性調整:調整規則絕不會是基於「家長忙碌程度或心情」而調整,這只會讓規則更不穩定、更不容易遵守。還是得回歸到孩子的需求上去做『討論』,因為孩子正在長大、網路世界千變萬化,我們需隨著孩子的狀態而調整。舉例來說:孩子想玩「傳說對決」(兒童青少年很火紅的對戰遊戲),但因為每一次對戰的時間不一定(時長從15-40分鐘都有可能),這遊戲也不能中途關掉(因為會影響到別人遊玩的品質,會被扣信譽值),因此只要一開這個遊戲,就得遵守會玩到對戰結束的承諾。若孩子真的有想玩這款遊戲的需求(可能全班都在玩,孩子想融入他們),我們就可以去和孩子討論在什麼時間點玩這款遊戲會比較合適,以及若在不合適的時間點玩了這款遊戲,爸媽會在規定時間關閉手機。這些事先的規則告知,幫助孩子自己去做選擇與承擔,若孩子願意在那些不太合適的時間(可能只有10分鐘)玩這款遊戲,他就要承擔自己的信譽值被扣分。因此保持彈性地跟孩子調整適切的規則,能夠跟緊著孩子的需求,也能夠讓孩子好好地遵守規則。
不管是網路成癮或是建立良好的規則,都不會是一兩天就會發生的,需要我們時刻去觀察孩子的狀態,與孩子討論他們的需求,並思考屬於你們親子之間較合宜的規則,才能夠享受到科技所帶來的便利與有趣,避免其所造成的傷害哦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