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孩子說謊/偷竊時怎麼辦?—談常見問題行為之處理(理解篇)

在實務現場中,我們發現會讓孩子焦慮增加的事…

「父母親長期吵架」
「在網路上被同學霸凌」
「突然上了國中很多課業都不會」

孩子需求未被滿足的狀況…

「父母忙著在工作」
「在班上被排擠沒有人裡他」
「吃不飽穿不暖」

這些孩子的焦慮與需求匱乏若未能被好好地承接與處理,如此混亂的內在狀態就會形成壓力,進而可能產生令我們擔心的外在行為,例如:偷竊、說謊、對立反抗等。

礙於孩子腦部發展尚未成熟及經歷事件不夠豐富,對於事件的解釋容易傾向用「非黑即白」的思維去思考,很多災難性思考無形中會加劇他們的焦慮程度。例如「爸媽吵架就會離婚」、「我被老師罵就是個糟糕的人」、「班上沒人理我就沒有存在的價值」。在這些思維狀態下,孩子很可能透過極端的行為來因應所遇上的事情,這就跟我們在情緒狀態下很難做出理性行為是一樣的道理。

然而我們常看到的是,孩子不覺得有錯或是無法控制自己行為的不再犯,這是因為很多事情並不是在意識層面運作,而常是在潛意識的層次暗暗地蠢蠢欲動,孩子可能做錯事知道卻不敢講,也有可能是他根本不知道自己為何要這麼做,也當然就無從控制起,或甚至有機會改變、以適切的方式因應與面對。

所以,當你發現孩子有一些違規行為發生時,當下當然要行使管教之責,告訴他哪些事情能做、哪些事情不能做,以及行為所可能導致的結果如何,來幫助他瞭解社會的規範以幫助他社會化,但倘若發現孩子的特定行為經常性的發生,這時身為孩子身旁的重要他人,能夠嘗試運用我們成熟的理智腦及豐富的人生經驗去思考:孩子目前所遭遇的處境為何、生活當中的壓力有哪些,來幫助我們先去理解孩子的狀態,如此也才能真正幫助到孩子問題的核心。

下一篇我們將會分享在實務現場的處預,以及我們能否有一些架構跟方法,來幫忙我們的孩子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