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為孩子面對情緒的嚮導-從有效的同理開始

在實務工作與家長交流的過程中,我們經常聽到家長無奈地說:「我有同理他的情緒啊!但他還是沒辦法冷靜下來…」言語中透露著挫折感。進一步詢問後,他們會說:「我看得出來他很生氣,我會一直重複同理他『你真的好生氣哦!』,可是過了很久,他還是情緒激動…」那麼,到底怎麼同理才會有效果呢?

不妨換個角度想,假如這種情況發生在我們身上,我們會有什麼感受與反應?

想像一下,你因為塞車而遲到,工作中打的文件又不小心忘了存檔導致出錯,回家的路上還被堵在車陣裡。這一天實在讓你心力交瘁,滿腔委屈與怒氣無處發洩。當你進家門,隨手扔下包包,沉浸在這股負面情緒中,家人走過來對你說:「我看到你好生氣哦!怎麼了?」

儘管對方的關心是真誠的,但這些情緒是整天累積的結果,複雜又糾結,你一時間也說不清楚。更何況,把這些事情講出來,可能會讓你有所擔心,不確定是不是自己小題大做、不夠成熟。因此,你勉強壓下這股情緒,搖搖頭說「沒事」,然後默默回房間休息。

孩子的情緒,其實也像我們這樣一層層地堆疊起來。不同的是,孩子還沒有足夠的能力理性思考、抽絲剝繭自己的感受,或用語言表達完整自己的狀態。他們唯一能做的,就是用行為來表達、釋放內心的壓力。

在諮商工作經驗中發現,有效的同理不僅在於辨識對方的情緒,更在於協助他們找到情緒的出口。這個出口可能表現在行為上,例如哭泣、發洩,或者某種肢體的釋放,也可能表現在語言上,例如說出心中的感受,甚至單純感受到「被聽懂了」的安心。尤其是孩子,當他們哭鬧時,其實是以最直接的方式釋放情緒;而當他們意識到自己發生了什麼,並感受到被理解時,那份釋懷的輕鬆感便油然而生。

無論是對大人還是孩子,最難熬的情緒往往是那些複雜的感受。這些情緒就像一團亂糟糟的毛線球,或是一塊模糊不清的東西,讓人摸不著頭緒,無法找到鬆解開的起點。而我們的角色,就是幫助他們理清這些糾結,找到可以解開的線頭,讓情緒一點點地釋放和釐清,從而重獲內心的平靜與力量。

理解孩子的情緒,需要用心去「猜」。當然,這並不是胡亂猜測,而是基於你日常對孩子的瞭解,可以結合觀察與想像,試著還原他可能的經歷。例如,想像今天他可能遇到了什麼挑戰,他的個性又是如何影響了他的反應。於是,同理就不僅僅停留在「你好生氣哦!」的層面,而是可以更具體地說:「是不是因為你沒辦法把積木組起來,所以覺得好生氣?」

無論孩子的回答是「是」或「不是」,這樣的提問都讓你們之間建立了連結。你不僅承接了他的情緒,也讓他感受到你用心想理解他的態度,進而開啟了一場對情緒的探索,甚至是孩子願意嘗試調節情緒的方式。透過你與孩子間安全信任而有的互動,能幫助孩子更好地認識自己,並漸漸學會在情緒中找到出口。

當下一次孩子有情緒時,除了安撫他的情緒,也能嘗試猜猜看他發生了什麼事。在這過程中,孩子除了感受到你好好的陪伴他一起度過這個情緒風暴外,也能從你的理解中學習如何辨識自己的情緒,逐漸建立起表達與調節情緒的能力,成為自己情緒的掌舵者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